|
|
|
|
|
明年起我国将彻底告别接受外国粮食援助的历史 |
2005-9-30 |
|
|
|
2005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对中国长达25年的粮食援助划上了句号。从明年,也就是中国实行“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起,中国将彻底告别接受外国粮食援助的历史。 4月7日,这无疑也是“十五”1826天中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日子。世界粮食计划署向中国提供的最后一批小麦运抵深圳港。这批小麦随后陆续运往甘肃、广西、宁夏和山西4个中西部省区,用于当地的扶贫项目。 随着中国的大门向世界开放,世界粮食计划署从1979年开始向中国提供粮食援助。农业部提供的数字显示,25年来,共向中国提供了约10亿美元的援助,其中粮食额约8.3亿美元,使3000多万人受益。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人布朗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的报告认为,到21世纪初,中国为了养活10多亿的人口,可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令中国人骄傲的是,当中国即将迈进“十一五”时,已由粮食受援国变为粮食援助国。 毋庸置疑,中国贫困人口大幅下降、粮食产量持续增加,是国际粮食援助停止的主要原因。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处表示,中国政府目前已经完全有能力消除贫困,所以才停止对华粮食援助。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对中国政府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仅“十五”最后一年的2005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130亿元,比“九五”最后一年的2000年增加了35亿元。 来自国务院扶贫办的数字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现在的2610万人,占世界同期贫困人口减少总量的70%多。仅过去的4年,中国绝对贫困人口从3209万减少到2610万,平均每年减少约150万人。国际舆论认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了如此多人口的贫困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减贫事业的重大贡献。”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5年来,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量20%以上来自中国。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近日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目前,中国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粮食产量从3亿吨连续登上3.5亿吨、4亿吨、4.5亿吨、5亿吨四个台阶。中国实现了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中国以占世界不足十分之一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 农业部国际合作司人士向记者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粮食计划署希望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双方正在探讨新的合作机制。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扶贫事业,为消除世界贫困作出贡献。至2005年,中国已向世界粮食计划署累计捐款2230万美元。 中国政府在去年举行的全球扶贫大会上承诺:到2010年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然而,“十一五”期间中国扶贫开发依然任重而道远。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认为,中国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依然很大,防止返贫的任务很艰巨,贫困人口和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在扩大。这是当前中国扶贫开发事业面临的三大挑战。
(信息来源:2005年09月28日 新华网) |
|
作者/出处:中国农机化信息网
阅读次数 [18017] |
|
上一篇
下一篇
|
|
|
|
|
栏目最新内容 | NEW |
|
栏目热门信息 | HOT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