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十一五”三农工作十大亮点 |
2011-3-7 |
|
|
|
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增产丰收创历史新高。在全国首推粮食整建制大协作高产连片创建“1+4”模式,受农业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2010年,粮食总产达193.5万吨,“十五”期间连跨160、170、180和190万吨四大台阶。
农民收入连续5年保持二位数增幅,连续5年跨千元增长,连续3年增速超过城镇居民平均水平,从2005年的全国第22位上升到第17位。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115元,是2005年的2.2倍,先后迈上4千元、5千元、6千元、7千元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由2005年的3.02∶1减小到2.68∶1。农民收入结构由单一的生产经营收入为主向工资性、经营性、转移性和财产性多元收入结构转变,全市54%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非农就业,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59%。
农业产业化实现历史性跨越。农业总产值达227.64亿元。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形成蔬菜、草莓、苗木花卉、生猪、家禽、水产等六个年产值1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一村一品”和特色村镇达252个。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550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连续跨上300亿、400亿、500亿台阶,总量位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突破60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80家。
养殖业发展呈现质的飞跃,养殖业产值首破百亿元大关。在全国率先开展动物防疫和畜水产品质量安全一体化管理和系统化监督。2010年,肉蛋奶水产品总量达73万吨,规模养殖场区突破5000个,规模养殖比重达78%,规模养殖率、出栏家禽和存栏奶牛均居全省第一。
林业生态建设显著加强。大力实施外环绿色长廊、生态廊道和城乡绿化大会战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大力提升苗木花卉产业,全市造林绿化实现历史性变革。全市林业资源总量达108万亩,是2005年的1.45倍;苗木面积达25万亩,建成绿色长廊3500公里;城市绿地率达39.51%、绿化覆盖率达44.23%、人均公共绿地11.85平方米,“森林合肥”建设向纵深推进。
农村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实施巢湖沿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十大水利工程建设,投资达2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5倍。完成17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兴建饮水安全工程174处,铺设供水管网3650公里,解决74.3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农田水利建设成效突出,改善防洪除涝和灌溉面积42.9万亩,农业防洪减灾能力显著提升。
新农村建设“合肥模式”成为全国样板。深入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带动、产业培育等六种类型农村新社区建设,万亩土地复耕和整村推进项目成为全国样板。建设市级以上示范村镇200个、农村集中区和新社区420万平米,34.5万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在全省率先建立了20个“1+8”农村新社区标准化综合服务中心。农村行路难、饮水难、读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民生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新农村建设向城乡一体化发展加速转变,城镇化率由“十五”末的55%提高到65%。
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省级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土地管理机制、农村经营机制体制、农村金融机制、城乡劳动力就业等重点领域的十大改革加速推进,全市176万人受惠新农合,转移农村劳动人口近80万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体制性障碍得到逐步破解。在全省率先探索市县乡三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管理体制改革,全市流转土地100万亩,占耕地30%。农业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整合事业单位成立全国省会城市首个综合性的市级农业经济技术监督管理总站。
支农惠农政策体系得到系统性完善。建立了农业产业发展奖补、农村公益事业和建设奖补机制,制定了50多个配套支持政策,实现政策保障由“就农言农”向“城乡统筹”转变,在全省率先健全了市县两级支农惠农政策体系,“十一五”以来,全市财政支农投入186亿元,五年增加5倍。
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所辖三县全部进入中部百强,肥西县跻身全国百强。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171家增加到2010年的958家,增长4.6倍,县域生产总值由183.6亿元增加到661亿元,占全市比重由19.8%提高到24.5%以上。 |
|
|
|
上一篇
下一篇
|
|
|
|
|
栏目最新内容 | NEW |
|
栏目热门信息 | HOT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