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当前农机质量状况分析 |
2006-10-12 |
|
|
|
2006年上半年,我国农机化继续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运行,随着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大幅度增加,跨区作业热潮持续高涨,发展保护性耕作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农业机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在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小型多,大型少;动力多,配套少;低档次多,高档次少”的状况有所改变,农机质量总体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国家补贴机具总体质量状况水平良好 今年上半年,根据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的要求,对补贴机具质量进行督导调查。四个督导组对陕西、河北、湖南、吉林和江西5省18个县的拖拉机、收获机械等补贴机具进行质量督导,从督导组的报告看,列入国家补贴的机具总体质量状况是好的,基层反映补贴政策对农机的发展促进很大,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企业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上投入的精力普遍增加。用户满意度提高,故障率降低,大型、骨干的农机生产企业产品质量整体较好,在跨区作业工作中质量状况比较稳定,大多数经销商的服务及时到位。督导中发现: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主要农机产品严重故障少,但一般小故障仍然比较多,如离合器、传动皮带、轴承的问题,尤其是新产品变速箱损坏、开焊漏水、油等问题反映较多,售后服务中存在零配件缺货,“三包”服务不够及时等问题。机手参加培训不够,缺乏对机具进行及时维护保养和正确使用的意识,出现一些使用不当造成的故障。 二、农机质量监管措施加强,投诉受理略有增加 加强了对国家补贴农机具的质量监督工作,进一步修订了《补贴机具重大质量事件应急预案》、制定了《2006年通用类补贴机具质量保障督导工作方案》,采取了面上督导、专项督导和日常监督相结合的方法,提高监督的效果,为农机具购置补贴惠农政策的落实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办法》要求,开展了农业机械适用性、可靠性的研究;发布了2006年部级推广鉴定产品种类指南和《农业机械部级推广鉴定申请细则》,并将部级推广鉴定检验结果和检测数据在农机化信息网上进行公示。加强对境外企业生产的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派出6个审核组赴境外进行企业生产条件审查。农机化标准的制修订、特别是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发布了一批新标准和产品推广鉴定大纲,促进鉴定工作的科学公正开展。农业机械产品3C认证的扩项工作取得突破,农机认证范围扩大到全部植保机械和25马力以下轮式拖拉机3C认证,出台了2006年3C认证年度监督指导书,目前,3C认证项目的年度监督工作已完成80%左右。持续开展农机打假,3•15期间将《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的表现形式与判断方法的研究》课题成果印制成挂图1万份,在全国范围内发放,同时编发了《农机用户购机指南》专刊6万册。这些质量监督工作全面展开促进和保障了农业机械质量状况的改善。 从投诉方面看,中消协农机产品监督投诉站上半年农机质量投诉数量较去年略有所上升。今年在跨区作业证上公布了投诉电话,投诉渠道更为畅通,农机用户的维权意识增强,都是今年投诉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上半年农机质量投诉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联合收获机投诉较多,主要集中在麦收期间,问题主要是配件供应量不足或质量较原装件差、售后服务不及时、可靠性不好等问题;二是集中投诉数量增加,如:菏泽66户农民集体投诉某企业稻麦联合收割机不适应当地小麦、棉花套种作业,出谷口堵塞、损失率高;黑龙江阿城24人投诉某企业插秧机425台出现断秧等问题无法使用;三是无行业标准、缺少行业约束的产品投诉量增加,如某企业生产的山药、牛蒡防塌沟双行松沟机,企标未备案、未作任何鉴定,山东省14人投诉其效率低、机器行偏、故障多发等。 三、农机种类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粮食作物机械种类不断完善的同时,经济作物机械和加工机械等也显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覆盖范围扩大,油菜、土豆、甘蔗和鳞茎类作物机械化作业机械正逐步被认可和接受,但部分特色产品的农业机械发展还满足不了生产需求。技术水平高、质量好的农业机械增加,在国家补贴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把一批质量好、性能稳定,又需要迅速发展的农业机械列入到补贴产品“目录”中,地方补贴中也有一批适用性较好的机具,供农民自主选择,促进农机装备结构的改善。耕、种、播、收各环节农业机械不断完备,各作业环节农业机械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在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同时,农业机械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生产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和配套技术的集成应用,积极改进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方便性,舒适性。 四、农机产品技术和质量水平继续提高 粮食生产机械技术逐步成熟。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推动农机工业的技术进步,以自主创新为支撑,积极与农业生产需求对接,主要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取得突破,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和开发加快。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装备攻关研究加强,自有知识产权品牌产品正在成熟,一些机具行业被国外品牌长期占领的状况得到改变。农机与农艺相接结合状况不断改善,小麦全程机械化技术已基本成熟;玉米播种机械比较成熟,收获机械研发有新的进展;保护性耕种技术日趋成熟,技术应用面积不断扩大;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正在进一步完善。 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GPS引导的农业机械自动作业实用化,高价值蔬菜、瓜果收获机器人进入试应用阶段。继倒车雷达在收获机械的应用后,先进设备及技术正以较快的步伐逐步应用于农业机械工艺中,小麦收获机使用了红外线摄像器及液晶显示设备,增加了倒车、特别是夜间倒车的安全性。在今年的跨区作业工作中,中国农机化信息网开通的跨区作业直通车系统和短信息服务系统,为跨区作业供求双方提供了网络平台和电信平台,信息沟通更快捷、信息渠道更广阔,大大节约了联络成本和运行成本。 大型轮式拖拉机技术稳定,但提高空间还较大。大型轮式拖拉机相对技术含量较高,技术指标目前已经比较稳定,但与国际技术水平还存在差距,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差距主要在发动机的振动、噪声、排放,动力换挡变速箱,拖拉机电子控制系统以及负荷传感液压系统等方面。大型轮式拖拉机技术水平一方面要与国内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还要与用户的产品使用水平和价格承受能力相适应。 五、机器安全性能逐步改善 通过强制性标准的有效贯彻实施,及安全宣传和质量监督力度的加强,农业机械生产者和销售者的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安全机构设计加强,安全标志使用进一步规范。植保、施肥、粮油加工、饲料加工和农产品包装运输等作业环节更加规范安全,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的保障作用日益提高。农机产品安全防护不全,动力输出轴不配防护罩,设计时速、外廓尺寸和装载质量超标,跑冒滴漏,排放不合格等现象逐步减少。用户不规范使用农业机械,为了方便,拆卸防护罩等安全构件,对机器维护修理后不按规定安装等情况时有发生,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个别的已造成人员伤害。(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 刘 宪 王 松 )
|
|
作者/出处:农机质量与监督
阅读次数 [9392] |
|
上一篇
下一篇
|
|
|
|
|
栏目最新内容 | NEW |
|
栏目热门信息 | HOT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