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资讯 政策法规 科技推广 安全监理 教育培训 农机维修 农机服务 农机机构  
 
  您的位置>>首页>>综合信息>>简报摘要
请选择字号【 】 
 
2004年第4期 
2004-4-15


乾安县加快以节水抗旱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建设


  乾安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市西部,是个典型的农业县份,属于严重的风沙干旱区,年平均降水量在380毫米至430毫米之间。从1949—2003年有气象资料记载的55年中,发生春旱就有46年,夏旱30年,秋吊37年。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乾安已经是十年十旱。
  为适应长期干旱的气候条件,他们从县情出发,大力加强以节水抗旱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建设,在积极抗灾避灾的过程中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大胆实践,推动节水抗旱模式不断创新
  节水抗旱关键在“抗”,然而要实现“有灾必抗”到“无灾先防”的转变,必须在抗旱模式上不断创新。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他们逐渐形成并大力推广了一套适合乾安特点的抗旱模式。
  (一)根茬还田技术。根茬还田,不仅可以培肥地力,而且可以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为此,近年来,随着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引导广大群众搞好机械灭茬,特别是秋季灭茬,近两年来平均每年秋灭茬面积都达到10万公顷左右,占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不仅缓解了春季农活压力,而且为抗春旱、保春种赢得了时间。同时,针对部分农户重化肥、轻农肥,重用地、轻养地的习惯,充分利用本地秸秆多的优势,组织群众积造农家肥和秸秆肥,增加农肥施用量,培肥地力,降低成本,全县农肥施用量大致在400万方左右,这也为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创造了条件。
  (二)机械轮翻技术。对耕地进行机械轮翻深松,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强通透性,提高蓄水能力。据有关资料表明,深松30—50厘米,每公顷可多蓄水360—520吨,几乎相当于再造一个“小水库”。为此,近年来,他们积极实施农机改革,引导广大群众走机械化联合之路。去年在仙字乡搞了试点,由若干农户联合,卖掉小型农用车和农机具,购置大型农机具,提高集约化水平,通过实行有偿服务,有计划地进行土地轮翻、深松,提高土地的产出率。目前,全县已组建机耕队和联户农机服务队114个,拥有各类大型农机具2000台套,去年全年轮耕面积5000公顷,今年可达到1万公顷。
  (三)“机械一条龙坐水种”和苗期抗旱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这是乾安最具代表性的春季抗旱播种和苗期抗旱模式。“机械一条龙坐水种”已成为最普遍的春季种地方法,农户应用率已达到100%。这种方法仅需2人便可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注水、播种、覆土、镇压“一条龙”作业,曾得到国家农业部的认可,全国抗旱一条龙坐水种现场会曾在该县召开。“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是乾安县近年来在进行苗期抗旱过程中创造发明的一项新技术,全县农机技术人员在中国农业大学专家的指导下,在全面归纳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出了行走式节水抗旱垄作施水播种机,该机具具有速度快、省水、省人工、效益好等优点,尤其在节本增效方面表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以玉米播种为例,较手工播种每公顷可省种20公斤,按每公斤3元计算,每公顷仅种子一项可节省开支60元。在苗期干旱期间,利用苗期施水灌溉机每亩施水4吨,即使在无雨的条件,也可以使作物幼苗在不影响生长的情况下维持15—20天所需的水分。为延缓旱情、等待有效降雨创造了条件,达到“有灾抗旱,无灾增产”的效果。此项技术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高度重视,曾做出过重要批示,并责成中央电视台的《科技博览》节目组到乾安录制科教节目,《经济日报》也曾专版报道过乾安的抗旱模式。2001年,该项技术已在该县被广泛采用。2002年,由乾安县生产的单行垄作施水播种机代表吉林省参加国家水利部在湖南岳阳市召开的全国抗旱新产品展示会,受到国家防总的高度评价,并在全省22个干旱县(区)重点推广。近几年,通过推广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全县每年春耕抗旱坐水播种面积达100%,苗期行走式侧开沟施水灌溉面积占苗期灌溉面积的90%以上。
  (四)地膜覆盖技术。目前,乾安县应用的地膜覆盖技术已从早期的覆膜蔬菜、玉米“大双覆”扩展到覆膜香瓜、打瓜,甚至有的杂粮杂豆也覆上了地膜。从实际效果看,扣地膜不仅提高了地温,而且增强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加了单产。据测算,按照普通种法玉米平均垧产6—7吨左右,通过覆膜垧产可达到12—15吨,相当于普通种法的2倍。
  二、抓住关键环节,切实提高春耕质量
  夺取农业丰收,春耕生产是关键。尤其作为干旱地区来讲,只有紧紧抓住播种这个环节,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千方百计提高春耕质量,才能确保一次播好种、一次拿全苗。
  (一)适时早种。根据近些年来的经验,只有适时早种,做到出苗早、苗势壮、扎根深,才能起到耐旱抗旱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乾安县广大群众选择高产高效品种较多,生育期长,如不适时早种,将会直接影响作物的成熟度。因此,从2002年开始,要求播种期适当提前,在4月7、8日就开始动手,10日左右基本掀起播种高潮,4月20日前玉米面积可播完95%以上,4月25日左右基本结束大田播种。为了加快种地进度,他们在水价上进行了调整,对播前灌和4月15日前坐水种的农户,在水价上给予适当减免;20日到25日坐水种的按正常价收费;25日以后则相应增加水费,以此调动群众适时早播的积极性。
  (二)人造底墒。为了增强土壤墒情,减轻苗期抗旱压力,近年来他们积极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大搞人造底墒。在靠近井旁地块,采取冬灌、春灌的办法提前浇灌,今年全县播前灌面积近1万公顷;在远离井旁的地块,采取垄底深豁沟注水、施肥、“三犁穿”打垄的办法进行人造底墒,播后实行重镇压,目前全县共有大小镇压器15000 台,可保证播后所有耕地全部镇压一遍。这样,既能够保全苗,又可以延长抗旱时间,基本可维持到5月下旬到6日上旬左右。
  (三)增加水源。乾安县地多井少,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生产实际需求,近年来他们不断加大打井力度,扩大水源覆盖率。目前,全县共有抗旱大井3158眼,抗旱小井3200眼,喷灌设备1000台(套)。在增打抗旱井的同时,他们采取拍卖、租赁等形式,深化井权制度改革,使原有的大小井权全部落实到农户。新打的井也全部实行新机制,做到了谁建、谁管、谁用,使抗旱井的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相统一,提高了机电井的利用率。在此基础上,我们兼顾养井户和广大农民的利益,由物价部门统一确定水价,每吨水售价不超过0.50元,正常情况下每公顷浇水120吨,费用不超过60元,较好地解决了群众抗旱资金短缺的矛盾。去年春耕生产期间,全县所有机电井全部启动,坐水种面积达到100%,其中浇两遍水地块占总面积的80%以上。
  (四)实施节水灌溉。实践中他们认识到,水是解决干旱问题的治本之源,但同时水也是不可以无限度开发利用的易枯竭型资源。为此,他们本着科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不断开发新技术,大力实施节水灌溉。主要是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在高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重点搞滴灌,井旁重点搞喷灌;远离井的地方重点使用小白龙或豁沟灌,基本破除了大水漫灌的传统做法,既满足了农业生产需要,又有效节约了水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松原市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松原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207万,占总人口的75%,总幅员面积2.2万平方公里,耕地100万公顷,其中旱田94万公顷,水田6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7.5亩。全市粮食总产量和商品量分别占全省的23%和26%,粮食人均商品量达到2.3吨,人均占有量达到2.6吨,位居全国前列。200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511.8万吨,单产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6.8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098元,比上年增长27%。
  一、立足市情,把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作为重中之重
  长期以来,松市农业生产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旱情日益加剧。据统计,在全市1961年至2003年有气象记载的43年中,发生春旱就有33年,伏旱25年,秋吊24年。春夏秋三季旱情交替出现,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农民收入多年徘徊不前。二是农业用水严重不足。据水利部门勘测,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2.4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3.3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80立方米,仅为全省和全国人均占有量的38%和26%。地面的泡沼因盐分含量过高而无法利用。三是农田水利用率低。突出表现是土壤持水能力低,全市大马力拖拉机少,深松作业水平低,土壤耕层保水性差。还有一大部分地方抗旱形式是采取刨埯坐水种与苗期垄沟漫灌,灌溉方式落后,加上输水渠道大部是土渠,工程老化失修和配套不全,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不足40%。
  面对这些突出问题,我们感到:松原必须立足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以蓄水保墒、发展耐旱作物(品种)、推广抗旱节水技术等三个方面为重点,以建设符合区域农业生产特色和发展方向的旱作节水农业工程与技术体系为主要内容,遵循自然规律,发展适应农业,坚持科学抗旱,做到有效利用自然降水与打井灌溉相结合,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工程、农机等措施,构建高效节水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努力实现旱区农业主导产业的高产、优质、生态、安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采取综合措施,努力构建旱作节水农业体系
  松原地处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带。根据降雨量分布、土壤类型和作物种植结构情况,松原市的旱作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基本划分为雨养农业区和节水农业区。
  (一)以建立耐旱型结构为切入点,开发建设高效节水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一是在雨养农业区开发建设优质粮产业带。在400mm降水线以东地区,包括宁江区和扶余、前郭、长岭三县东部的31个乡(镇),耕地面积50万公顷,是粮食主产区,也是玉米大豆轮作区,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和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为主,辅以节水灌溉技术,重点建设优质专用玉米(工业高淀粉玉米、食品级活性玉米、饲料玉米)和高油大豆生产基地;以前郭灌区、拉林灌区为重点,建设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主要是前郭、扶余县内沿二松和引拉河两侧的20个乡镇,面积约10.9万公顷;以三江一河形成的冲击扇为重点,建设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约3万公顷。二是在节水农业区开发建设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在400mm降水线以西地区,包括乾安、长岭和前郭县的西部,耕地面积30万公顷,以建立耐旱型作物结构、品种结构为重点,集中在向乌沙带、西北部苏达盐碱土和扶余风沙土区,建设花生、葵花、绿豆、芝麻、红小豆等优质油料和杂粮杂豆生产基地。该区域农业生产,特别是春季播种,自然降水不能满足需要,主要依靠提取地下水进行节水灌溉。在品种的选择上,坚持适区、适地、适种的原则,种植耐旱型作物,淘汰喜肥喜水品种,不仅充分利用了半干旱地区光温相对较高的自然资源优势,还把干旱劣势有效地转变为优质作物生产的区域优势。
  (二)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目的,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水资源和水利设施是基础。几年来,他们以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强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是合理开发地下水。根据地下水勘测结果,他们制定了全市打井规划,科学布置井位,在一个时期内适度加快打抗旱井进度,进行保护性开采。近5年来,全市共打抗旱井7万多眼,安装、维修、配套水利灌溉设备3500多套,目前抗旱井总数达到11.58万眼,其中机电井达到13900眼。在打抗旱井的同时,他们采取“政府推动、政策拉动、效益促动”的办法,通过拍卖、租赁和承包经营等方式,对井权制度进行全面改革,把机电井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一次性改革到位,使机电井的管理得到了加强,利用率大大提高。目前全市有5992眼机电井已完成井权制度改革,占机电井总数的44.3%。二是充分开发江河水。松原市过境水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达到412亿立方米,为提高提水、引水和蓄水功能,我们不断加大水田引泄渠道的清淤和水旱田桥、涵、闸以及机泵管带的建设和维修力度,搞好水利设施的安装、维修与配套。目前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初具规模,蓄水工程达到63座,引提水电排灌站达到25处,塘坝45处,自然流灌区3处,一半以上面积的耕地具备了抗旱排涝的能力。三是努力开发空中水。2001年以来,全市共投资200多万元,购置了9部移动式车载增雨火箭,建立了现代化气象观测站和微机控制系统。每年实现人工增雨近40mm,有效地缓解了旱情。
  (三)以普及应用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为重点,不断创新旱作节水农业模式。一是加快推广与应用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先易后难、梯次推进”的原则,选择适宜的机型和技术方法,通过试验示范,提高群众的认识程度,逐步扩大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面。几年来,大力推广了深松蓄水保护性耕作技术,一条龙坐水播种机、行走式节水灌溉机、地膜覆盖机、大垄双行覆膜播种机、深松犁、茎杆与根茬粉碎还田机等在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不仅满足了农艺要求,而且做到了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增产增收。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发展到267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3.4万台,配套农具达到44万台,其中,行走式节水灌溉播种机达到1万余台,一条龙坐水种播种机达到3万余台,机具配套比达到1:3.28;万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达到2370千瓦。二是适地选择抗旱播种方法。长岭东南部土壤墒情较好,但后期雨量较少的黑钙土地区,以抢墒播种为主;乾安、前郭北部、长岭北部墒情差的地区,以灌溉坐水造墒播种为主;扶余东南部土壤墒情好、后期雨量较多的地区以保墒播种为主。不论哪一种播种方式,都能做到一次播好种,一次浇足水,一次拿全苗。三是实施保护性耕作。我们主要采取机械深松、茎杆与根茬粉碎还田、地膜覆盖、少耕轮耕或免耕等技术,推广使用行走式节水灌溉机、喷灌机和其它一些先进设备,进行喷灌、滴灌、渗灌,采取大井配备喷灌,棚膜区与园艺特产区配备滴灌和渗灌,小井使用小白龙进行较远距离输送等措施,初步形成了机械一条龙坐水种、机械节水灌溉、机械大垄双行覆膜、暖棚生产和井旁经济并举的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格局。目前,全市井旁经济发展到14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4%;温室大棚发展到6.9万栋,总面积达到4700公顷。
  三、加强组织领导,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供有力保障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是农业耕作史上的一次革命。在现代旱作节水农业体系建设上,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意识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强化组织领导,搞好技术服务,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市委、市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协调组,主管书记、市长分别任正副组长,计委、财政、农发办、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协调指导、规划实施、督促检查、考核验收等具体工作。同时,各县区也把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纳入到各级领导的岗位责任制中,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市委、市政府连续几年组织县(区)、乡(镇)党委和政府主管领导、涉农部门负责人、农业技术人员以及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学习典型,交流经验,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建设旱作节水农业耕作体系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措施。几年来,我市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旱作节水农业工作的认识程度和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并成为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加大扶持力度。为了推进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他们加大了政策、资金和技术的扶持。在政策扶持上,该市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制定的《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和省农委制定的《吉林省“十五”期间旱作农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好的政策环境。在资金扶持上,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争取国家资金的扶持;另一方面,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几年来,共筹集资金近14亿元用于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农业机械投资近8亿元,水利建设投资6亿多元。在技术扶持上,组织市、县两级的农技、农机推广部门的有关专家,对相关技术进行指导和培训,并落实包保责任制,充分发挥了科技的支撑作用。
  (三)抓好典型示范。在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工作中,他们注重发挥典型的引导示范作用,主要抓了三个层次的典型:一是抗旱灌溉项目区典型,现已建成11处;二是水利化示范乡建设典型,现已发展到15个;三是节水抗旱农户典型,几年来共培育扶持了4.5万个农户典型。目前,全市县有示范乡,乡乡有示范户,已经形成了辐射面广,渗透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抗旱典型示范户网络,在全市发挥了巨大的引导作用。
  (四)形成社会合力。实施旱作节水农业,需要有良好的服务环境。为此,他们要求各有关部门从全市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明确分工,通力协作。计委和农发办积极向上争取抗旱节水项目;财政部门多方面协调资金;农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积极筹集项目贷款;水利部门动用主要技术力量,实施水源工程建设;农业部门加强旱作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农资市场的整顿和管理,严把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质量关;地方政府加强了对农用电、油、水价格的监督检查。实践证明,在松原实施旱作节水农业对于抵御频繁的旱灾危害,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稳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保护该市有限的水资源,发展可持续农业和效益农业,建设粮食安全工程,走“节水致富”道路的重要措施。因此,已越来越被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所重视和接受。今后在旱作节水农业体系建设上,他们将进一步探索机械化保水保墒耕作技术、生物抗旱技术、保护地高效节水技术、化控抗旱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等五项技术措施,通过把农机、农艺、生物、化控等单项技术组装集成,最终在松原形成综合配套的高效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作者/出处:吉林省农机管理总站 阅读次数 [11219]

上一篇  下一篇   
栏目最新内容 | NEW
 吉林农机化简报2013第10期
 吉林农机化简报2013第09期 
 吉林农机化简报2013第08期   
 吉林农机化简报2013第07期  
 吉林农机化简报2013第06期 
 吉林农机化简报2013第05期
 吉林农机化简报2013第04期 
 吉林农机化简报2013第2.3期 
 吉林农机化简报2013第01期
栏目热门信息 | HOT
2004年第6期 [31986]
通榆县将70万元农机补贴资金全部落实到农民手中(2005-06) [31057]
2004年吉林省减免农业税14.76亿农民人均获益100元 [30964]
2004年第11期 [30394]
2004年第7期 [29638]
2004年第8期 [29474]
主动谋求作为  利用社会资源(2005-05) [29292]
吉林农机化简报2013第06期  [22380]
吉林农机化简报2013第2.3期  [22155]
吉林农机化简报2013第07期   [21963]
     

主 办:九台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局  
地 址:九台市曙光大街民康路1号 邮 编:130500 http://jt.jlnongji.cn
电 话:0431-82364330 传 真:0431-82364330 Email:jt@jlnongji.cn